黔灵山的猕猴跃过临湖步道,十里河滩的行人骑着自行车穿梭林间,街角口袋公园的孩童笑声阵阵……这是“林城”最寻常的日常,也是游客眼中难得的惬意。

今年以来,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9.2%,双节期间,AQI指数稳定在19-24之间,空气质量实现全优,清新空气成为贵阳最鲜明的标识。水环境质量同样亮眼,全市28个地表水国、省控断面水质100%达标,15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100%达标,为饮水安全筑起坚固防线的同时,南明河、阿哈湖等水域清澈见底,白鹭、野鸭等水鸟时常嬉戏觅食。游客来筑旅游时,一边呼吸着“贵阳蓝”浸润的清新空气,一边抬手定格下“水清岸绿、鸟飞鱼游”的生态画卷,让自然之美与舒适体验在这一刻相融。

正是这样触手可及的好生态,让贵阳成为游客青睐的目的地。数据显示,今年国庆、中秋假日期间,贵阳市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15.17%,旅游总花费同比增长16.95%,45家重点监测的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315.48万人次,同比增长19.51%。来自成都、北京、重庆等城市的游客,在这座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%以上、建成超1000个公园的“林城”里,深度体验“一河清流、百山拥城、千园竞美”的生态魅力。

图片

图/徐其飞

“走两步就是公园,空气里都是草木清香,这趟旅行太治愈了!”来自北京的游客李雯在黔灵山公园刚喂完猕猴,又沿着升级后的临湖步道散步。作为本次假期游客量榜首的景区,黔灵山公园单日游客接待量突破10万人次,累计接待游客62.97万人次,同比增长21%,与青岩古镇景区、天河潭景区、河滨公园景区等生态型景点共同占据全市前十景区的半壁江山。

这些热门打卡地的背后,是贵阳多年来的生态建设积淀。截至目前,贵阳公园总数已达1025个,“千园之城”从规划变为生动现实。这1025个公园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,而是涵盖了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山体公园、城市公园、社区公园等多元类型。既有黔灵山公园、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这样承载生态保护与旅游功能的“城市绿肺”,也有分布在街头巷尾的口袋公园,形成“大中小微”互补、“点线面”结合的公园体系。

图片

其中225个口袋公园的建设,更是贵阳“见缝插绿”的生动实践。这些口袋公园多选址于居民小区周边、交通节点旁、闲置地块上,面积从400平方米到10000平方米不等,虽小巧却精致。有的以“生态科普”为主题,有的配备健身与游乐设施,还有的融入地域文化元素,用石雕、壁画展现贵阳民俗风情。无论是本地市民下楼散步,还是外地游客途中歇脚,都能在这些“家门口的公园”里感受绿意,也让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的目标从承诺变为日常,生态细节渗透在城市肌理中。

生态赋能,好环境留住八方客。数据显示,双节期间,贵阳过夜游客同比增长12.24%,重点监测酒店平均出租率达70.73%。“爽爽贵阳”的生态优势不仅带动游客增长,更提升游客停留意愿。

从黔灵山的灵秀到南明河的澄澈,从遍布街巷的口袋公园到串联全域的生态绿道,贵阳用持续的生态建设,将“林城”的绿色名片越擦越亮。如今,这座“千园之城”正以山水为底、绿意作墨,让“城在林中藏、水在城中绕、人在景中居”的鲜活图景,成为每位游客心中难忘的旅行印记,也让生态之美成为贵阳吸引八方宾朋的独特底气。

文丨唐倩
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