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资料图】
近期,“碰一下”被引入多个城市的电梯场景。等电梯或坐电梯时,只需解锁手机,碰一下广告屏幕旁的装置,即可参与领取优惠福利并可在消费时使用。搭乘电梯的空档,不知不觉成为商家触达潜在消费者的窗口;电梯间内的“零角碎边”,摇身一变成了能持续创造价值的“黄金展位”。
楼梯转角处的自动售卖机、洗手池旁的灯箱广告、桥下空间改造的快闪小店……生活中,改造“沉默空间”的例子并不少见。城市中常被忽略,原本效用极低或使用率不高的“沉默空间”,如今被越来越多地激活,通过微更新改造和轻量化运营成为商业利润的撬动点。
“沉默空间”之所以不再沉默,成本是绕不开的原因。
相较于竞争激烈、租金节节攀升的核心商圈、黄金铺面,这些不起眼的边角地方要么租金低要么只象征性地收取管理费,前期投入的成本不算高。一块屏、一台售卖机、一组自提柜的轻资产模式,让后续运维费用可控,甚至因为边际成本递减带来累积收益。在物联网、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加持下,“小生意”刚好可以被塞进这些角落,成为珠联璧合的“组合体”,让“零角碎边”成为“金角银边”。
对商家来说,真实购买行为是可靠的市场信号。每个“沉默空间”都可以被视作一个独立的试水阵地,规模小、反应快,哪款产品被消费者偏好、哪种价位更合理、哪些广告更有效,一目了然。市场反响好,就标准化复制、加密铺设;卖不动的则迅速调整,完成从理论规划到市场反馈的验证。
由于这些“沉默空间”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动线高度重合,显著压缩了“从需求到行动”的交易成本。按照经济学逻辑,决策链条越短、耗时越少,越容易成交。举个例子:你是选择“走200米买一杯水”还是“走5步扫码拿一瓶饮料”?即便不细算时间成本,也能看出“随手扫码”更容易促进决策。
我们乐见更多“沉默空间”迸发惊喜,但近年来,这类空间也因规划不明、使用不当引发不少争议。为了充分利用空间生硬地进行商业化改造,造成安全与卫生隐患,甚至引发属地矛盾;有一些角落空间让消费者的体验感大打折扣,反而丧失了“沉默空间”的独特优势;也有部分商家遭遇涨租金困境,试水成功后因物业方提高租金而陷入运营困局。
激活“沉默空间”,既是以小见大的经济学考量,也是城市治理精细度的试金石。当“零角碎边”融入商业配套的微循环,城市消费的神经末梢就此打通;每一处于细处见功的精细运营,都是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温润脉动,获取增量的密码也许就藏在这些不起眼的角落里。(本文来源:经济日报 作者:李润泽)